赵雷火了,连带着把民谣也弄火了。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,似乎每隔几年听众就会在这种小情小调的民谣里沉醉一会儿,上一回是《董小姐》还是《当你老了》?
首先先辨析一下这两个字,“民”就是大耳朵老百姓。主要是这个“谣”字,它的本意是“没有音乐伴奏的唱”,即所谓的“徒歌曰谣”。可见,最初的民谣都几乎是没有伴奏的,可能古时候老百姓穷,弄个乐器成本太高
几千年的农耕社会,肯定产生了大量的民谣作品,但是能留下来的非常非常少,我们这个民族虽然喜欢修史,但大部分是英雄史,草民口耳相传的小调大多都湮没了,最大的两部分就是《诗经》和乐府诗,还有就是冯梦龙收集编纂的《山歌》,这几百首歌算是宏大叙事下的幸存者
民谣这种形式比较注重歌词与旋律,而相对轻节奏。再有就是内容上的讽刺性。草民们本来就没什么权力,只有在歌里发泄自己的情感。十几年前苏联的专栏作家袁越(注意不是袁岳)写过一本《来自民间的叛逆》,算是我的音乐启蒙书籍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,这个书名就揭示了民谣的讽刺性
现代的民谣肯定是有伴奏的,但绝大多数依然是比较清淡,最常见的就是一把吉他一支口琴,甚至连专门的低音部乐器都没有。那些可以称为流浪歌手的,无一例外唱的都是民谣,你要是个唱重金属的,还真流浪不起来,背乐器就累傻逼了
与汉语中的民谣相对应的是国外的“Folk”,意思差不很多,都是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。但有个词儿值得说一下,就是“Ballad”,字典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“民歌”,但意思不太一样,Ballad大多是叙事性的歌曲,而且调性上偏忧郁与感伤,现在主要特指爵士乐里的一些吟唱片段。在英语的语境里这两个词完全不同,但国内的翻译很容易搞混
国外的Folk传统现在依然很好的延续了下来,可以不夸张的说,现代西方流行音乐的根源,就是Folk,是完全自下而上的一种演进,你能想到的流行音乐类型,无不脱胎于Folk。但很遗憾,我们的民谣传统已经被切的差不多了,现代中国的流行音乐,绝大部分都是沿用西方的东西,我们是一个在音乐上很没有底气的民族
这些理论的东西可能你们也看烦了,咱们听歌吧。我选了我比较喜欢的五个民谣歌手和他们的作品,大家捡自己喜欢的听
第一个是苏阳
苏阳的特色西北的“花儿”,他其实是浙江人,八岁的时候才去了宁夏。他的歌大多是乐队建制的,配器也比较丰富,听起来很硬,但是从精神上来说,依然算是民谣。他将“花儿”这种民间音乐进行了现代性改编,增强了他的流行性,显得更加有劲儿
下面这首《贤良》是他最出色的作品,每次去KTV只要有,我都会扯着嗓子来上一遍,舒筋活血
第二个是郭旭
他的嗓音有种说不出来的风味,如果你不细细品味个七八遍,我想是很难体味到歌曲想表达的含义。《不找了》带着郭旭对生活的审判,将情怀解剖填满现实,宣泄情感,带你进入平行世界的另一条隧道
《狗先生》就是把生命活的像狗一样没意义的人,可笑的以金钱丈量换取自己后,发现自己的努力和生命换算成了可以被点数的死物,不在憧憬爱情,不在有追求,和路边的狗一样就是单纯的活着而已
第三个是张玮玮
我估计国内但凡喜欢去赶音乐节的青年没有不认识这张脸的,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月月能看见他。张玮玮主要是个乐手,除了固定的搭子郭龙以外,还经常和其他歌手合作,好像只要缺吉他手,找他准没错
他的作品并不算多,正经八百也就《白银饭店》一张吧,这里选两首吧,第一首《米店》。
第二首是著名流氓歌曲《两只山羊》
第四个是台湾的巴奈
她是台湾卑南族与阿美族的混血儿。我是在七八年前偶尔听到她的一首《泥娃娃》才知道的她,那首歌真是我听过最悲惨的儿歌了…..
她从小是苦出身,走音乐之路非常的艰难,所以巴奈的歌声里有着非常强的流浪气质,《巴奈流浪记》,大家可以听一下,她是那种又稳又厚,同时又清新的声线
第五个是万晓利
因为以前在北京的时候常听演出,所以经常能看到他。万总的歌儿没什么说的,就是朴实,和他人的气质很像。配器也简单,永远就是那把吉他。这里选一首《达摩流浪者》吧,听他的歌很舒服,但又不是那种温软的舒服,而是他就住你隔壁早晨出门买豆浆碰到打声招呼的那种舒服
其他的如尧十三、钟立风、宋冬野、周云蓬等一大堆民谣歌手也都很好,咱找时间再说吧,一次听几首就蛮好
民谣的声音一直都在,只是不太在主舞台上出现而已。简单的民谣让每个人只要拿起吉他就可以唱出心中所想,这就是它最珍贵的自由
民谣其实也并不需要那把火,因为它一直都在那儿,默默的燃烧
架势堂(casstop.com) —— “有摇滚,好架势!”
?